焦點項目

市區水浸問題 香港應付得法

 
香港在控制市區水浸的創新方案和專業技術成效顯著,成為一眾深受水浸問題困擾的大都會的楷模。
 
2015年3月27日
 
 
HK Gushes with Urban Solutions

撮要:

  • 香港擁有數十年處理市區水浸的經驗。
  • 香港的服務供應商多年來開發的創新技術獲獎無數,能夠有效對抗每年的市區水浸威脅。
  • 香港可以為面對洪水為患的亞洲國家,提供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解決難題。

受水災影響的人數遠高於其他自然災害,而且風險日益增加。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最新分析,世界各地每年約有2,100萬人受河水泛濫影響,而由於氣候轉變和社會經濟發展,到2030年,這數字可能攀升至5,400萬人。

東南亞是受水災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季候雨去年奪去了數百條生命,専家估計,受影響的人會多達1,500萬。除了人命代價,經濟損失亦相當嚴重: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單就現時的水災程度而言,全球每年蒙受高達960億美元的生產總值損失,到2030年,損失更會上升至5,210億美元。

水災風險雖然日趨惡化,但硏究報告亦指出,在災難發生前,政府或私營機構的決策者可以多做預防工作,把損失減至最小。香港多年來擅於處理夏季的嚴重水浸,並已掌握有效、合符經濟效益、並且讓新興及已發展城市均可仿效的解決方案。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第一期啟用,讓雨水流進蓄洪池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第一期啟用,讓雨水流進蓄洪池

博威工程顧問協理是國際工程公司,曾負責香港很多具代表性的渠務工程。其副總裁及高級項目董事劉毅輝表示,「像香港和新加坡般繁忙的城市樞紐,防浸解決方案是相當複雜的。地底滿佈陳年管道,在施工通道裏縱橫交錯,與現代公用設施爭相佔用空間。因此,要擴建或修理現存的設施便存在困難,無論空間或技術問題都不容易解決。」


建構智能城市
渠務署助理署長(設計拓展)鄭鴻亮解釋︰「為了解決在交通擠塞而又受水浸影響的維港兩岸中樞地區所產生的問題,香港渠務署制訂了一系列的地下蓄洪計劃,又興建排雨隧道以堵截由上游集水區流下來的雨水。雙管齊下,令現時的渠務系統能夠應付嚴重雨災,而且無需進行大規模的改善工程。」


「由於空間密度愈來愈高,天氣亦變幻莫測,我們難以再動輒以更闊和更深的渠道去處理問題。我們需要聰明一點,要全盤思考怎樣去應付市區傾盆大雨時所引發的問題。」

劉毅輝解釋,他們其中一個成功個案,是在香港著名的跑馬地馬場跑道下面建造地下蓄水池,用以堵截和減弱高峰期的暴雨流,從而減輕對現有基建的壓力。「亦即是說,不只是把暴雨問題推到渠道系統。」

新方案的精粹在於首次在地下蓄洪池採用「可調式溢流堰」(movable crest weir system),同時透過「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實時監控潮水和暗渠內的水位高低。由於有智能數據反饋,箱形暗渠內的水量得以監控和調節,以避免暗渠內的雨水因海水的升降而過早或過晚溢流到蓄洪池。

施工期間,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已獲得數個榮譽獎項,包括「2012年國際水協東亞區項目創新獎」規劃組別的大獎。


載譽全球
艾奕康亞洲有限公司曾參與策劃「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設計,該項計劃是整個西九龍防洪策略重要的一環。

獲獎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啟用
獲獎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啟用

該方案建造一條長3.7公里、直徑4.9米的雨水排放隧道,在半山截取由西九龍腹地流下來的雨水,然後將雨水直接排放出維多利亞港。艾奕康亞洲的技術總監Tim Lee解釋,「把高地的雨水引入雨水排放隧道的話,可以大量削減在擠擁的下游市區進行的大規模渠道改善工程。」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是另一享負盛名的項目,獲得多個地區及國際獎項,包括2014年「國際水協全球項目創新獎」下設的「設計組別」榮譽獎。

莫特麥克唐納公司憑藉其專業知識,把過時的防洪基建現代化,大大改善人口稠密的荃灣和葵涌市區的水浸問題。

莫特麥克唐納的分區總監 Chris Howley 解釋︰「這兩區的渠道系統已有數十年歷史,只可以應付一般的暴雨,但沒有額外容量去處理因急劇城市化所帶來的額外雨水。」。事實上,歷史已證明這項工程的迫切性。1997年的罕見雨災來勢洶洶,令當時的渠道因不勝負苛而癱瘓,結果造成嚴重水浸,導致不少地區的積水及胸,還留下滿目瘡痍的破壞痕跡。

成功的超大型項目
 

「港島西排水隧道」是港島市區最大規模防洪計劃,工程涉及一條長11公里的主隧道,由大坑伸延至數碼港。計劃於2007年由渠務署委託承建商建造,目的是紓緩港島西北低窪地區的水浸情況。2005、2006和2008年豪雨成災,港島西北的水浸達至腰部,令不少店鋪東主蒙受數以十萬元計的損失。

奧雅納董事及本計劃的工程顧問李德明博士解釋︰「港島西排水隧道的設計是在於阻截豪雨期間高地的多餘雨水,同時保護灣仔、中環和西環的下游集水區。」。創新的建造方法把施工時間縮短了26個月,同時因為隧道本身可以用以運走泥頭,因而避開了傳統泥頭車所帶來的交通阻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李博士表示,自從2012年隧道啟用以來,上述地區再沒有發生嚴重的水浸。「2014年5月8日曾經下暴雨,但下游地區並沒有水浸報告,可見港島西排水隧道已按設計發揮效用。」


環保理念
單單阻截整個水流會為下游地區帶來環保問題,曹公潭地質公園亦面對這個難題。

「排水隧道工程計劃的構思是要延長下游渠道系統的壽命。」Mr. Howley指出。「由三條當地主要溪流溢出來的水在中游便被阻截,然後通過垂直豎井把水引流到那條長5.1公里的隧道,繞過市中心而直接排放入大海。」這排水系統提供有效的防禦線,能確保上述地區五十年內不受水浸影響。

渠務署及其顧問夥伴屢次以創新和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案證明他們能充分掌握防洪的尖端技術。另一例子是元朗和北區的渠務整體計劃檢討,計劃的工程顧問是莫特麥克唐納公司,是最早把氣候改變對內陸渠道系統影響加入考慮的公司之一。Mr. Howley 補充︰「而且這是首個使用一維和二維水力模型去模擬泛濫區流量的整體計劃。」。

展望未來,渠務署已推出多項採用「藍、綠建設」基建意念的試驗計劃,以帶來更多環境、生態、社會文化和經濟方面的效益,以期建造可持續的渠務設施,令環境變得更美好。

大坑東蓄洪池內部
大坑東蓄洪池內部


為難以想象的情況作好準備
正如世界其他城市中心一樣,香港同樣也要面對怎樣處理暴雨引致的洪水事故、減低水浸危機和優化珍貴市區土地的用途。博威公司的劉毅輝先生亦指出,業界已不再停留於為可預見的事情制訂解決方案的階段—「我們現在要為超乎想像的情況作好準備。」

他續說:「我們需要創新和多管齊下的解決方案去保障生命,減低經濟損失。經過多年寶貴經驗的累積,香港的防洪方案已臻完善。」

香港先後投放近240億港元進行工程,改善全港渠道,消除了全港120多個水浸黑點。現在大有條件向內地已發展或發展中的城市引薦其具經得起考驗、合乎成本效益而又行之有效的防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