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業,香港超過半世紀的工業,六十年代,每家每戶都有「穿膠花」(做塑膠花),香港水荒每家每戶都有幾個塑膠水桶,它可說是見證了香港的工業發展。 得寶塑膠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83年。總經理曾麗珍回想二十多年前生意剛起步,也是跌跌碰碰,從錯誤中學習,不斷改良產品,由最初「閉門找訂單」的傳統而被動的營運方式,逐步開始參加貿發局舉辦和組團參與的國際展覽會,,同時在其產品雜誌內刊登廣告,一步一步為公司建立市場形象,終於得到海外買家的注意和支援,公司的業務從此也發展得有聲有色。
搵單搵客不再「大海撈針」
曾麗珍說:「最初找買家,真是傷透腦筋,那時候未有電郵,我們把一份份傳真、一份份廣告寄出去,感覺是大海撈針,一兩個回復已給我們極大鼓舞。」
後來公司嘗試參加展覽會,跟隨貿發局參加世界各地的展覽會,展覽會讓他們大開眼界,瞭解塑膠潮流:「我們參加德國展,發現毗鄰的參展商展示的全為不銹鋼廚房用具,才發現原來歐洲人很少用塑膠,家居用品都以不銹鋼為主。這啟發我們改良塑膠,把塑膠改良成玻璃一樣精緻。」
「那時生意剛起步,訂單不多,最記得一次展覽,有位買家在最後一天,看見我們的折迭式砧板,喜歡得不得了,馬上就下了六個貨櫃的訂單,我們欣喜若狂!」曾麗珍雀躍地說。
2007年得寶參加了貿發局舉辦的香港家庭用品展及香港禮品及贈品展,透過場內新推出的「展覽商貿配對服務」,共有近二千名買家查詢得寶的產品,是最多買家查詢的公司。曾麗珍表示,今年在禮品展,收到的買家名片及查詢較往年增加了三成,實在令她喜出望外。
雜誌展覽建立公司形象
90年代初開始,得寶一直參加貿發局的香港家庭用品展,以及在《香港企業》、《香港傢俱》、《香港禮品及文具》等貿發局產品雜誌定期刊登廣告。對於已經有固定客戶的得寶來說,展覽會和雜誌不單只是爭取訂單的管道,也是推廣公司形象、建立信譽和鞏固客戶網路的平臺。
成功非僥倖,得寶的發展路也並非一帆風順。90年代末期,中國內地逐步對外開放,產品抄襲風氣盛行,對得寶的打擊很大。曾麗珍感慨表示:「當時好多朋友都勸我放棄,不要再投資在這個夕陽工業裏。」
痛定思痛,得寶銳意改革內地的廠房,令其符合各類工業標準及ISO等,向高檔及時尚的路線進發,著重顏色及設計,也不斷研發新產品——如新出的紙品和塑膠製品的crossover禮品贈品,最後如願成功取得美國沃爾瑪(Wal-Mart)的訂單。「最初沃爾瑪的試單,我們收的錢還不夠買保險的費用,不過那是標示著得寶能夠符合極高的標準,個中的過程不是只是向錢看。」
網上配對 大勢所趨
網上推廣產品是採購的方向,曾麗珍也曾經為此進行改革:「網上採購開始流行,便請人為公司撰寫網頁,萬多元的費用,可是之後需要不斷更新修復,十分費神。後來,我們發現其實得寶在貿發網的公司簡介相當全面,網上產品陳列室的100張產品相片可以定期隨時更換,同事都覺得非常有用及方便,我們就乾脆把貿發網當作我們的公司主頁。」
得寶近年開始選用貿發局的網上採購服務,覺得服務非常好,最近剛成功透過該服務接了一份美國買家的訂單,並協助該買家渡過難關,成功地取代了其原來表現不佳的內地供應商;雙方至今合作了九個月,發展為定期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