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项目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助港成亚洲商展之都

於1988年落成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下称「会展中心」),不但为香港创造一个全新的博览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充份显露本地建築设计, 建造管理的实力。经过两次的扩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已成为本港标誌性建築之一,亦令香港成为亚洲会议展览之都。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出现,为香港创造全新的会议展览产业,亦令本港经济跃飞。

撮要

  • 香港政府拍板兴建会展中心颇具远见,因为当年香港经济已逐渐成长尚未起飞,但没有相应贸易展览洽谈及会议设施。 直至会展落成後,不但展馆迅速饱和,活动频繁, 其中更有多个大型国际性展览及推广会议。更为香港创造全新的会议展览产业,也拉动了香港旅遊和零售链系。
  • 会展中心的设计兼具美学及商业功能
  • 会展一期总建築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其中约四份一为会展设施。是香港首个大型公私营合作的综合项目。1986年奠基,1988年交付开幕。
  • 会展二期扩建由填海到完工,前後只花了39个月,充份显露本港建築工程的高效率。
  • 会展中庭扩建的构思极具创意,而且在「无地,不填海」的限制下,完成「无缝连接」,彰显香港卓越的建築管理和建造技术。


根据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的统计数字,会议展览业於2014年为香港带来约529亿港元 (68亿美元) 收益,相等於本地生产总值 (GDP) 的2.3%,较2012年增加29.6%。同期,展览业活动创造约83,500个相关职位,较2012年增约20%。此外,该协会於2015年进行的香港展览业调查发现,该年录得67,019家参展商来港参展,同比增长1.3%;展览访客人数更突破200万,按年增幅12.9%。



贸发局:开创贸易展览产业
香港贸易发展局会展中心事务主管陈国辉认为,当年香港政府拍板兴建会展中心,可説极具远见:「1980年代初期,香港经济开始起飞,但缺乏展览场地供贸易推广之用,所以当年政府兴建会展的决定,甚为明智。」

香港贸易发展局会展中心事务主管陈国辉 (中) 和事务副主管锺倩文皆认为,当年政府落实兴建会展,促使香港开拓新的会展产业发展。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由香港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拥有,第一期工程采用 BOT (Build, Operate, Transfer) 的建造管理模式;经招标後,由私人发展商新世界有限公司出资兴建,并由旗下全资附属公司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及营运。

香港贸易发展局会展中心事务副主管锺倩文补充指,於1988年落成啓用的会展中心共有两个分别面积8,900平方米的展馆,虽然有人曾担心日後使用量,但实情是:「1992年场馆已不敷应用,需要急谋扩建,并於1994年落实第二期扩建工程。」同年,香港亦被选为1997年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主办城市,而年会选址就是会展中心;彰显香港作为国际主要金融中心及亚洲展览之都的地位。

陈国辉形容,香港会议展览业急速发展,在会展中心落成後数年,香港已成功孕育了会议展览业,「落成初期,展览种类不外乎玩具、时装等等,後来逐步增至礼品、电子、珠宝钟錶,由商品展览,扩展至服务展览和推广活动,例如影视,以至近年的授权、知识产权等等。」他指出,香港展览业不但愈见国际化,个别展览的规模更是亚洲,甚至全球最大。


会展中心一期於1988年落成并开幕运作。


刘荣广伍振民建築事务所:建築美学和实际营运的完美配合
负责项目第一期设计的刘荣广伍振民建築事务所 (香港) 有限公司,其董事张光颖忆述,当年会展中心选址湾仔北部填海区,与湾仔旧区的联繫被告士打道「截断」,以致湾仔北的商业气氛未能蓬勃发展。「所以项目需独立运作并拥有多元化的配套设施,发挥互补协同效应,既可面向国际商旅,又可连系本地社区需求。


刘荣广伍振民建築事务所 (香港) 有限公司董事张光颖形容,会展的建築设计既满足商业贸易需要,又兼具美学特色及服务社区的功能。


他续指,当年落实兴建会展中心,其设计亦包含了贯穿湾仔的架空行人天桥,由会展接驳至中环广场,鹰君中心,瑞安中心,及湾北海旁,以至新鸿基中心,艺术中心和湾仔地铁站等,有如把湾仔旧区延伸至会展,促进人车分道,带动人流。

张光颖提到,不少国家的会展中心远离市区,更兼缺乏配套而经营困难。故会展一期的设计构思是以「城中城」概念为基础,以提供多元会议展览设施为主轴,辅以两家5星商旅级酒店,一座酒店式公寓和一座办公楼。在全方位互相协同。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举例指:「两间酒店的後勤部门,包括卸货区,主要厨房,物流处理中心,员工饭堂等,都是共用的。」他并强调:「香港会展中心是世界首个采同这样的发展模式,把这麽多的元素放在一起。」 项目完成後备受各界欢迎,更为香港的贸易发展揭开新一页。

由於香港租金昂贵,张光颖形容,会展中心本身需达至商标和高效能:「意即每吋面积都有用途,所以设计顾问团队要不停跟不同的持份者沟通,并不断优化设计。」例如,会展中心第一期2至4楼的设计就不断优化,包括因应需求而增加会议室;而其中最大的演讲厅,更设8间即时传译室,亦是香港工程项目中的首次。


他提到,当时地铁列车经过的震动,带来低频噪音,「由於演讲厅音响控制严谨,所以决定采用箱内箱的设计,也是香港首个采用同类设计的高标準演讲厅。」此外,展览厅顶部建有离地50米的园林和泳池,泳池是建在展览厅大跨度空间之上,所以池胆特别选用不銹钢打造,取其质轻及较混凝土之渗漏风险为低。

张光颖强调,建築设计是一个手段及过程,目标是发挥建築物的效能:「会展中心一期是既複杂又紧密的成功设计,既能促进商业贸易及人文文化,又兼具美学及提昇城市发展的功能。」


王欧阳 (香港):港建築技术推至高峰
负责二期及中庭扩建工程的王欧阳 (香港) 有限公司,其董事梁素云提到,当年与芝加哥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共同负责建築设计,二期工程於1994年2月展开。她提及,当年需要在维港兴建一个面积为6.5公顷的人工岛,又因地底已预留兴建铁路,故需以一条长90米、横跨海面的架空行人道连接一及二期,而二期以铝合金造成、形态像一只飞鸟的屋顶,不但成为项目建築的一大特色,更成为香港的地标之一。

王欧阳 (香港) 有限公司董事梁素云 (左) 指,会展二期的扩建是与时间竞赛,而中庭则把香港建築技术推向高峰。旁为董事黄燕华。


她形容,兴建二期最大的挑战是与时间竞赛,因为前後连同填海工程只花了39个月,而她亦澄清了一个説法:「当年有説二期的兴建是为举行1997年回归庆典,但实情是,当年庆典场地一直属意跑马地大球场,直至1996年年底中方才落实在会展二期举行回归庆典。」

梁素云忆述:「二期原定5、6月完工,并预留约半年时间作测试,但结果要全面赶工 (最高峰有约3000名工人);当年机电工程的同事日夜赶工,直到回归前夕,冷气尚未完成测试,加上连日大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漏水。」

惟她指,当世界各地的嘉宾置身大会堂前厅、33米高的玻璃幕墙前,面向九龙半岛,180度饱览维港夜景,加上前厅的无柱设计,以及天花的弧型设计:「大家都可以感觉到香港这城市的跃动,不但是亚洲中的唯一,甚至是世界唯一。」




会展二期扩建由填海到完工,前後只花了39个月。


後来,会议展览的需求持续增长,会展要再作扩建,但附近却苦无合适的地段。当年,时任贸发局主席吴光正灵机一触,亲笔绘图,建议利用第一及第二期之间的架空走廊,扩建为叁层新展馆。

参与项目的王欧阳 (香港) 有限公司董事黄燕华形容,由於额外扩建部分的海床受制於《保护海港条例》并且要预留位置给沙中线及未来可能兴建的湾仔绕道,不能加入永久桩柱,所以当时只能选择悬空而建。「要先建好屋顶的钢架,再从半空把叁层展馆,逐层向下倒吊。」

当时,由於会展西边有行人,故只能在东边搭建钢铁平台,「整个主要结构合共4条钢架, 而最重的一个钢架达2,100吨, 需要先吊高钢架,再移动到另一边,有如砌lego积木般,」她强调,无论吊高或移动钢架,都只得一次机会,绝不能出错。

黄燕华续指,由於工程不能影响会展的日常运作,故需要先後兴建两条临时天桥连接一期及二期,代替中庭作通道,其中一条临时天桥更贯穿地盘的中心地带:「地盘像个战场,但一步之遥的临时天桥在冷气及隔音设备包围下却非常宁静。」

梁素云提到,中庭扩建於2006年展开,在「无地,无空间,不填海」下,於2009年完成扩建,并与一期及二期达到无缝连接,并为会展中心增加42%展览场地,「可以説是把香港的建築工程技术发挥得淋涪漓尽致。」





小档案
建造及扩建 建築费
一期 1985年动工、1989年落成 (所有设施) 16亿港元 (未计地价)
二期 1994年动工、1997年完工 48亿港元
中庭 2006年动工、2009年完工 14亿港元
展览会议设施可租用总面积 91,500平方米
设施
  • 3层展览馆(6个展览厅),总面积66,000平方米
  • 2个会议厅,总面积5,700平方米,座位5,600个
  • 2个世界级会议厅前厅
  • 2个演讲厅,面积800平方米,座位1,000个
  • 52个会议室,面积6,000平方米
  • 2间宴会厅,包包括君爵厅及紫荆厅
  • 7家各式中西餐厅,包括会景餐厅、金紫荆粤菜厅、港湾茶餐厅、港湾道Café、新沪坊、维港咖啡阁及意日阁,座位1,340个
  • 商场、银行、商务中心等相关设施
  • 4星级万丽海景酒店,共800间房间
  • 5星级香港君悦酒店,共542间房间
  • 甲级会展广场办公大楼
  • 服务式住宅会景阁
  • 1,300多个泊车位